|
|
|
| 2025年 42卷 4期 出版日期:2025-07-15 |
  |
|
|
|
|
|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 · |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 [2017, No.1:53-66] (339) |
| · |
清华简《厚父》与《孟子》引《书》 [2015, No.3:33-33] (269) |
| · |
主持人语 [2015, No.2:130-130] (225) |
| · |
从“化”到“化境”:通向现代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2015, No.3:157-160] (217) |
| · |
清华简《命训》初探 [2015, No.3:37-41] (196) |
| · |
释清华简《命训》中的“耕”字 [2015, No.3:34-37] (181) |
| · |
汉代伊尹文献的分类与清华简中伊尹诸篇的性质 [2015, No.3:41-49] (171) |
| · |
儒学哲学化的契机:以分析哲学为传统中国哲学开生面 [2016, No.1:5-12] (157) |
| · |
从部族到国家:元代海上丝路漆器文化的历史与逻辑 [2016, No.1:23-30] (155) |
| · |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2016, No.2:5-5] (147) |
| · |
统一性、多样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胡塞尔意义上的表象 [2017, No.1:5-9] (129) |
| · |
“自由贸易区研究”专题深圳前海自贸区文化创新定位与路径 [2016, No.1:31-32] (111) |
| · |
深圳国际城市形象:域外“专家意见”与“大众感知” [2020, No.2:41-49] (99)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法治建设的内在逻辑及立法进路 [2020, No.4:34-45] (98) |
| · |
论北美印第安人的性别跨界与多元文化 [2016, No.3:13-19] (93) |
| · |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认知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015, No.5:98-102] (93) |
| · |
胡塞尔视角下笛卡尔感觉与身体观的悖论及解决 [2016, No.3:52-57] (92) |
| · |
楚卜筮简中的数字卦及清华简《筮法》的解卦原理 [2016, No.3:58-63] (90) |
| · |
印顺与牟宗三的真谛学判释之比较研究 [2015, No.2:79-89] (90) |
| · |
中国哲学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 [2017, No.1:81-93] (90) |
| · |
2047年后的香港: “一国两制”还是“一国一制”? [2017, No.1:37-43] (89) |
| · |
甲午战争与俄国远东外交政策之选择——对甲午战争的再反思 [2015, No.2:151-159] (87) |
| · |
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制度困境与体系重构 [2015, No.2:110-117] (87) |
| · |
甲骨文“史”字考释与史学起源 [2016, No.3:143-147] (87) |
| · |
在职消费与公司绩效:代理观还是效率观——基于高管激励视角的研究 [2015, No.2:102-109] (86) |
| · |
徽学与藏学:儒学的区域化表达与民族认同 [2016, No.6:5-10] (86) |
| · |
从“夫妇有别”到“夫妇相和”:近代日本两性关系的形塑 [2017, No.1:22-29] (86) |
| · |
文明对话与文化比较 [2017, No.1:14-14] (86) |
| · |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的逻辑起点与问题域 [2016, No.5:29-35] (85) |
| · |
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根源、损失及破除 [2015, No.3:116-122] (8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