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研究2016年度学术报告
康宇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6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Philosophical Studies
KANG Yu
Government Management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摘要 2016年中国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身“两创”研究、传统领域问题研究、中西哲学比较与共融研究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研究等。学者们在坚持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既“返本开新”了传统,又让中国哲学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立足社会现实语境,讲究反思批判,追求理论系统完善性、保持心态包容性及问题意识,成为2016年学术研究的主线。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影响本年度中国哲学研究走向的最大事件。尊重传统、反省传统,正确把握中国哲学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已然形成共识。在探索与争鸣、扬弃与创造中,2016年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们开辟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诠释空间、问题视域,学科发展“活”的力量,不断涌现。
关键词 :
中国哲学 ,
创新 ,
创造 ,
发展
Abstract :In 2016, China’s philosophical studies mainly dwelt on the study of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heoretical studies in traditional domains,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philosophy and inclusiveness of each oth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ance, originality, systematic and professional studies, and conformity to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imes, academics developed new ideas out of classics, and brough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y much closer to the real world. The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2016 focused on social reality, reflective?criticism, theoretical system integrity, inclusive perspective and problem awareness. The remarks made by Xi Jinping, the general party secretary of the CPC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t the symposiu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as the biggest event which guided this year’s philosophical studies. There is a broad consensus that academics should respect tradition, reflect upon tradition, and make Chinese philosophy conform both to the times and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hilosophical studies in 2016, through exploration and debate and creation out of conventional ideas, have opened up an enormous new space for idea interpretation and vision of problems, which keeps bringing vitality to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Key words :
Chinese philosophy
innovation
creation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16-12-25
作者简介 : 康宇,哲学博士,黑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
[1] 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J].中国哲学史, 2016, (4):5-8. [2] 陈静.《恒先》的文本研究与思想解释[J].中国哲学史,2016, (2):5. [3] 白奚.宇宙万物的始基:“恒”还是“恒先”?[J].中国哲学史, 2016, (2):12. [4] 曹峰.“自生”观念的发生与演变: 以《恒先》为契机[J].中国哲学史,2016,(2):18. [5] 丁四新.“或”:上博楚竹书《恒先》的一个疑难概念研究[J]. 中国哲学史, 2016,(2):27. [6] 姜广辉,钟华. 经与经学[J].湖南大学学报, 2016,(1):5. [7] 杨儒宾.《中庸》的“参赞”工夫论[J].湖南大学学报,2016,(1):12. [8] 蒋国保.试论《论语》语境恢复法[J]. 湖南大学学报,2016, (1):28. [9] 林忠军.论汉儒易象观与茶山的易象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2016,(1):34. [10] 叶秀山.对子中国哲学之过去和将来的思考[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 (1):16. [11] 成中英.论儒学的真诚性与创发性[J].哲学研究,2016,(6):42. [12] 张汝伦.哲学对话与中国精神的重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2):4. [13] 李维武.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与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6, (5):32. [14] 姚新中,陆宽宽.当代中国哲学的结构困境[J].哲学研究, 2016,(3):119. [15] 何晓明.儒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4):114. [16] 黄俊杰.“东亚儒学”的视野及其方法论问题[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6,(3):25. [17] 土田健次郎.日本朱子学与反朱子学之关系[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6,(3):35. [18] 崔在穆.栗谷学派的“圣学”构想:金范初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6,(3):42. [19] 吴震.主持人的话[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6, (3):25. [20] 建立儒学一级学科讨论专辑[J]. 孔子研究, 2016, (4):5. [21] 王中江.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上)[J]. 哲学动态, 2016, (2):46. [22] 姜广辉,程晓峰. 先秦尚书学再认识[J]. 中国哲学史,2016, (2):34. [23] 周浩翔.《尚书·洪范》时代及思想源流考论[J]. 中国哲学史, 2016, (2):44. [24] 梁韦弦.帛书《周易》、《易》今古文与汉易卦气学[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16, (3):42. [25] 刘成群.清华简《筮法》与先秦易学阴阳思想的融入[J]. 周易研究,2016,(3):12. [26] 王振红.《周礼》“巫恒”补释[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16, (1):158. [27] 申绪璐.《论语》“闻一知十”章再诠[J].孔子研究,2016,(2):39. [28] 董卫国.忠恕之道与孔门仁学[J].现代哲学,2016,(4):97. [29] 戴兆国.《孟子》“四心”义考辨[J].河北学刊,2016,(5):22. [30] 王绪琴,朱红.《中庸》与走出 “自以为是”[J].哲学研究, 2016, (3):51. [31] 王乐.《中庸》之作为儒学“心法”新释[J].学习与探索, 2016,(6):32. [32] 邹晓东.《大学》“明德”并非《中庸》之“性”[J]. 中山大学学报, 2016, (1):109. [33] 李纪祥.《四书》本《大学》与《礼记·大学》:两种文本的比较[J].文史哲, 2016, (4):23. [34] 李振纲.老子“三宝”释义[J].哲学研究,2016,(8):58. [35] 李若辉.老子“行动”论[J].哲学动态,2016,(8):33. [36] 王敏光.以身观身:老子群己观的一种释读视角探赜[J]. 哲学动态,2016, (8):121. [37] 黄克剑.老子治化思想辨微[J].哲学研究,2016,(10):39. [38] 陈鼓应.《庄子》抒情传统的后代回响[J].哲学研究,2016, (2):31. [39] 陈之斌.论庄子哲学的本喻:浑沌[J].中国哲学史,2016,(3):25. [40] 黄克剑.《庄子·齐物论》“指”、“马”之喻别裁[J].哲学动态, 2016,(8):25. [41] 高华平.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J].哲学研究,2016, (1):60. [42] 李巍.物的可指性——《公孙龙子·指物论》新解[J].哲学研究, 2016,(11):41. [43] 曹晓虎.论公孙龙、庄子和憨山德清的“非指”之辩[J].中国哲学史,2016,(3):20. [44] 杨子路.道性与盗机:道教生态伦理思想新诠[J].中国哲学史,2016,(2):83. [45] 张树业.从“亨通嘉会”到“知礼成性”——《易传》对礼的哲学思考[J].中国哲学史,2016, (3):40. [46] 孟庆楠.自然与治道——先秦诸子自然状态学说的比较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2016,(1):37. [47] 王正.重思先秦儒家的王霸之辨[J].中国哲学史,2016,(3):13. [48] 任蜜林.董仲舒王道视野下的人性善恶论[J].哲学动态, 2016,(6):33. [49] 秦际明.论汉代经学师法、家法与学官制度[J].中国哲学史,2016,(3):49. [50] 刘运好.互证生生:玄学与佛学理论形态之关系[J].浙江社会科学,2016, (7):106. [51] 赵建军.论佛教般若与玄学美学的本体论演革[J].河北学刊,2016,(5):79. [52] 李凯.向秀《庄子注》主旨之蠡测——从向、郭人性观的差异切入[J].哲学研究,2016,(6):69. [53] 黄圣平.郭象“独化”论思想体系析微[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1):84. [54] 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 “终极关怀”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2016,(9):88. [55] 康宇.从“四门之学”到“四书学”——兼论四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J].人文杂志,2016,(8):1. [56] 谷继明.玩味与涵泳:宋代解经学的一个重要方法[J].中国哲学史,2016,(3):55. [57] 沈顺福.论朱熹的“理生气”[J].中国哲学史,2016,(3):71. [58] 乐爱国.朱熹的“理”:“所以然”还是“所当然”——以李相显、唐君毅的观点为中心[J].四川大学学报,2016,(2):14. [59] 赖尚清.朱子“生理”思想研究[J].哲学研究,2016,(4):53. [60] 陈来.朱子《克斋记》的文本与思想[J].复旦学报,2016,(2):1. [61] 陈力祥,杨超.船山对朱子、阳明“亲新之辨”二元对立模式的解构[J].中国哲学史,2016,(2):97. [62] 周广友.王夫之《周易外传》中的圣人观释要[J].中国哲学史,2016,(1):46. [63] 张学智.王夫之《未济》卦阐发的几个思想维度[J].中国哲学史,2016,(1):38. [64] 许家星.诚斋理学思想新论[J].哲学研究,2016,(7):54. [65] 姚才刚.甘泉后学唐枢“讨真心”说探析[J].哲学动态, 2016,(1):52. [66] 李敬峰.取法程朱,辨乎阳明——吕柟的《孟子》学及其思想意义[J].2016,(3):112. [67] 赵四方.《九经古义》与惠栋汉学思想的形成[J].学术月刊, 2016,(3):128. [68] 张再林.有别于“心本体”的“意本体”——对作为宋明新儒学归宿的刘蕺山哲学的重新定位[J].学海,2016,(4):167. [69] 李长春.廖平经学与中国哲学[J].现代哲学,2016,(4):116. [70] 魏义霞.谭嗣同哲学三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4):154. [71] 邵龙宝.近现代儒学的基本特征及其精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7):63. [72] 萧功秦.儒家乌托邦传统与近代中国的激进主义[J].文史哲, 2016,(1):38. [73] 刘增光.真宗教、孔教与国性——严复宗教视域中的儒家[J].哲学动态,2016,(4):65. [74] 李承贵.冯友兰“新理学”若干问题刍议[J].哲学研究, 2016,(8):41. [75] 柴文华.论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4):1. [76] 朱燕玲,廖晓炜.劳思光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视域与局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6,(2):215. [77] 柴文华,罗来玮.论张锡勤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贯通研究[J].学术交流,2016,(9):31. [78] 朱人求.话语分析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J]. 学术月刊,2016,(9):38. [79] 景海峰.经典解释与“学统”观念之建构[J].哲学研究, 2016,(4):30. [80] 韩星.“仁”、“正”、“中”、“和”——儒家古典正义论的逻辑展开[J].哲学动态,2016,(10):42. [81] 郭小军.论儒家哲学的伦理精神——以“内在超越”为视界[J].江苏社会科学,2016,(6):31. [82] 邹元江.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中国哲学美学感受、创造方式论[J].河北学刊,2016,(3):13. [83] 朱俊林.敬畏与慎独:《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伦理学研究,2016,(5):32. [84] 王正.心、性、气、形:十字打开的孟子工夫论[J].中州学刊, 2016,(6):100. [85] 匡钊.论孟子的精神修炼[J].深圳大学学报,2016,(5):42. [86] 康宇.朱熹经学诠释视角下的工夫论[J].哲学动态,2016, (1):58. [87] 鹿博.境界工夫的展开与心学流弊的漫衍——以罗汝芳思想建构为探讨范型[J].中国哲学史,2016,(1):53. [88] 陈明.王船山《尚书引义》中对理学心说之反省及其治心工夫论[J].中国哲学史,2016,(2):105. [89] 黄玉顺.论“生活儒学”与“生活的儒学”[J].中州学刊, 2016,(10):94. [90] 郑治文,傅永聚.明代“生活儒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J].中国哲学史,2016,(1):77. [91] 叶平.梵语“伊字三点”在华流变考[J].中国哲学史,2016, (1):104. [92] 王颂.华严之因果别义学说[J].中国哲学史,2016, (1):110. [93] 师瑞.佛教视域中“逍遥”观念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 2016,(3):33. [94] 杨国荣.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形态——“智慧说”及其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2. [95] 童世骏.作为哲学问题的“中国向何处去?”——理解冯契哲学思想的一个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5. [96] 赵修义.冯契哲学价值论的示范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8. [97] 陈卫平.早年“恋人”的“回眸微笑”:文学创作与哲学创作[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13. [98] 王路.传承与发展——纪念冯契先生诞辰100周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18. [99] 章含舟.冯契哲学在海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174. [100] 向世陵.博爱的哲学[J].中国德育,2016,(10):73. [101] 向世陵.王阳明仁说的博爱理念[J].哲学研究,2016,(9):44. [102] 向世陵.大身是谓同善——儒家博爱观念的彰显[J].道德与文明,2016,(5):51. [103] 向世陵.儒家的仁爱—博爱观念与亲社会行为[J].中国哲学史,2016,(3):5. [104] 张再林,张慧敏.身体哲学视域中的“为仁由己”[J].人文杂志,2016,(5):1. [105] 张再林,王建华.“阴阳”新释——从梅洛-庞蒂的“身体间性”出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1):71. [106] 杨子飞.“政治儒学”抑或“政治的儒学”——论儒学在当代的政治姿态[J].武汉大学学报,2016,(4):51. [107] 韩星.中国传统经典诠释与中国哲学史研究[J].现代哲学,2016,(6):99. [108] 朱汉民.儒学的六经、诸子与传记[J].北京大学学报,2016, (5):26. [109] 李建华,田智.太虚佛学观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评议[J].求索,2016,(3):119. [110] 周炽成.唐宋道统新探[J].哲学研究,2016,(3):29. [111] 成祖明.超越善恶:人生而静,天之性也——《乐记》被遮蔽的人性论突破[J].中国哲学史,2016,(1):68. [112] 黄海德,周丽英.试论唐代道教哲学的思想渊源[J].社会科学研究,2016,(4):136. [113] 刘纪璐.儒学哲学化的契机:以分析哲学为传统中国哲学开生面[J].深圳大学学报,2016,(1):5. [114] 陈继红.从“契约”事件看儒家的诚信之辨[J].哲学研究, 2016,(1):52. [115] 倪良康.东西方哲学思维中的现象学、本体论与形而上学[J].哲学研究,2016,(8):65. [116] 张思齐.孔子言“气”与古希腊思想的契合[J].烟台大学学报,2016,(1):1. [117] 王强伟,傅有德.犹太—儒学比较研究:学科历史、研究路向与问题反思[J].山东大学学报,2016, (3):133. [118] 苟东峰.“通感”在命名中的作用——对荀子与康德认识论之比较[J].哲学动态,2016,(9):34. [119] 陈晓杰.伊藤仁斋的“同民之好恶”论[J].中国哲学史, 2016,(2):122. [120] 廖晓炜.人伦、性善与仁爱:伊藤仁斋孟子学的特点及其局限[J].中国哲学史,2016,(2):115. [121] 傅锡洪.从《中庸》“鬼神”章注释看江户日本朱子学的展开与变化[J].复旦学报,2016,(5):123. [122] 潘德荣.什么是“从诠释学的观点看”?[J].天津社会科学, 2016,(3):28. [123] 洪汉鼎.横跨中外通达古今——诠释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型的反思[J].文史哲,2016,(2):6. [124] 景海峰.论“以传解经”与“以经解经”——现代诠释学视域下的儒家解经方法[J].学术月刊,2016,(6):5. [125] 彭启福.走出我国诠释学研究的“伽达默尔框架”[J].山东大学学报,2016,(4):131. [126] 邵龙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儒学新开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3):47. [127] 孔德永.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历史与现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6,(5):14. [128] 李元旭,平章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三种主要阐释范式[J].深圳大学学报,2016,(4):13. [129] 陈来.仁统四德——论仁与现代价值的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16,(4):12. [130] 郑臣.论儒学的实践哲学特质及其当代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6,(7):129. [131] 李承贵.“理”之现代开展与发扬[J].江淮论坛,2016,(1):73. [132] 孙钦香.儒家传统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及其困境与出路[J].江海学刊,2016,(6):71. [133] 杨柳新.论儒学社会主义[J].学术探索,2016,(7):6.
[1]
袁利平. 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与路径选择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 38(1): 25-33.
[2]
黄河, 周骁. 世界产业分工秩序:特征、挑战与重塑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 38(1): 67-78.
[3]
孙辉, 张仁寿. 供应链纵向协同创新:来自商业信用融资的证据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 38(1): 79-88.
[4]
周建新, 胡鹏林. 中国文化产业研究2020年度学术报告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 38(1): 54-66.
[5]
范玉刚. 健全体系是文化产业迈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 38(1): 46-53.
[6]
郭吉涛, 梁爽. 共享经济如何作用于新旧动能转换:驱动机制和影响机理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6): 72-82.
[7]
伦蕊. 中国高端制造企业竞争力生成的驱动因素与协同机制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6): 83-94.
[8]
管宁. 匠心召唤、主体自新与文化高质量发展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5): 5-11.
[9]
魏鹏举. 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与产业内涵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5): 48-55.
[10]
袁易明, 徐常建. 发展成果的劳动分享是否影响“中等收入陷阱”跨越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5): 65-75.
[11]
胡吉亚. 财税政策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效应问题及优化路径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5): 76-86.
[12]
李巍. 道家之道:基于类比的概念研究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5): 134-142.
[13]
潘道远. 从技术变革到创意驱动:数字时代经济创新范式转换的文创机理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4): 74-81.
[14]
向勇, 李尽沙. 融合与共生:“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指数研究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4): 56-65.
[15]
王光文. 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文化产业发展系统问题及优化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 37(3): 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