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空间营造:中国乡村文化治理的空间转向
傅才武, 李俊辰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Rural Cultural Space Construction:Spatial Changes in Chinese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FU Cai-wu, LI Jun-chen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
摘要 乡村文化治理受制于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体制,体现出治理对象和治理过程的统一,已经演变成为当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从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上来看,在国家制度和乡村生活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乡村文化空间作为一种治理形式先后经历了“乡土中国”时代、“全能主义”时代、“乡政村治”时代和“城乡中国”时代的历史性变迁。进入新时期,随着乡村行政力量快速扩张与数字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乡村文化既作为治理对象、又作为治理策略开始统一于空间结构之中,乡村空间既展示出乡村生活意义系统,也展现着基层的隐性文化权力网络,由此构成了乡村文化治理的空间转向。当代乡村社会经济空间、制度规划空间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国家行政化的转向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治理的基本趋势,建构了市场环境和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通道。
关键词 :
文化空间 ,
公共领域 ,
乡村文化治理 ,
文化权力 ,
空间生产
Abstract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is subject to the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olitical systems of a historical period. It reflects the unity of governance subjects and proces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erm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ate and community, with the impact of the state institution and the rural life order, the rural cultural space, as a form of governance, has gone through four periods: the period of “rural China”, the period of “totalism”, the period of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villager autonomy”, and the period of “urban and rural China”. In the new era, with the rapid expansion of rural administrative power and the wide us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has been unified i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s both the governance subject and the governance strategy. Rural cultural space shows not only the meaning system of rural life, but also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power net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resulting in the spatial change in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in the social-economic field, institutional planning and public cultural of contemporary rural areas is the general trend of current Chinese rural governance and constitutes a policy channel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arket economy and wide us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
cultural space
public sphere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cultural power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收稿日期: 2022-07-10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21ZD04)
作者简介 :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文化管理、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研究;李俊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文化治理与文化空间研究。
[1] 费孝通. 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2. [2] Tony Bennett.Popular Culture and Social Relations[M].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6.21. [3] 李艳丰. 走向文化治理:托尼·本尼特文化研究理论范式的转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68-177. [4] 王志弘. 文化治理与空间政治[M].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1.9-12. [5] 胡惠林. 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28-32. [6] 吴理财. 中国农村社会治理40年:从“乡政村治”到“村社协同”——湖北的表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11. [7] 陶东风,邹赞.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本土实践——陶东风教授访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11. [8] 傅才武,秦然然.中国文化治理:历史进程与演进逻辑[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22. [9]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3. [10] 梁漱溟. 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5. [1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1. [12] 赵学强,程同顺.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历程、视角与展望[J].理论学刊,2014,(5):77-81. [13] 邓大才. 社会化小农与乡村治理条件的演变——从空间、权威与话语维度考察[J].社会科学,2011,(8):77-83. [14] 徐勇.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8. [15] 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75. [16] 贺雪峰. 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02. [17] 田孟. 制度变迁中的中国乡村治理生活化转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5-25. [18] 温铁军,逯浩.国土空间治理创新与空间生态资源深度价值化[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1,34(2):5-14. [19]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23. [20] 林磊. 近年来乡村空间研究回顾[J].北京社会科学,2021,(8):109-118. [21] 俞可平. 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7-41. [22] 张森. 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化治理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7,(2):199-203. [23] 徐艳芳,仇文静.我国乡村文化治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5,(2):127-140. [24] 袁君刚,李佳琦.走向文化治理:乡村治理的新转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25] Halfacree K.Trial by Space for a“Radical Rural”: Intro-ducing Alternative Localities,Representations and Lives[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7,(2):25-141. [26] 吴军,特里·N.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05-212. [27] 傅才武,侯雪言.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释维度与场景设计[J].艺术百家,2016,(6):38-43. [28] 陈波,刘波.农村内生公共文化资源优化聚合与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场景理论的分析[J].艺术百家,2016,(6):44-51. [29] (加)丹尼尔·亚伦·西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70. [30] 陈波,延书宁.场景理论下非遗旅游地文化价值提升研究——基于浙江省27个非遗旅游小镇数据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0-32. [31] 陈姝颖. 场景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机制及实践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1,(3):93-104. [32] 余压芳,刘建浩.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J].贵州民族研究,2011,(2):32-35. [33] 郭凌,王志章.制度嵌入性与民族旅游社区参与——基于对泸沽湖民族旅游社区的案例研究[J].旅游科学,2014,(2):12-22. [34] 周梦,卢小丽,李星明,张祥.乡村振兴视域下旅游驱动民族地区文化空间重构:一个四维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21,(9):68-79. [35] 桂榕,吕宛青.民族文化旅游空间生产刍论[J].人文地理,2013,(3):154-160. [36] 郭文.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16,(8):29-39. [37] 陶慧,张梦真.乡村遗产旅游地“三生”空间的主体价值重塑——以广府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21,(5):81-92. [38] 任贵州,曹海林.乡村文化治理:能动空间与实践路向[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8-106. [39]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6. [40] 吴理财. 中国农村治理变迁及其逻辑:1949-2019[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10. [41] 吴理财. 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58-68. [42] 苏力.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6. [43] 冯天瑜. 中国文化生成史(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639. [44] 傅才武,程玉梅.文旅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与政策路径:一个宏观框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6). [45] 黄海. 国家治理转型中乡村社会变迁的特征及其逻辑演进[J].求索,2016,(9):31-36. [46] 吴毅. 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9. [47]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77. [48] 徐勇. 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211. [49] 张厚安. 乡政村治——中国特色的农村政治模式[J].政策,1996,(8):26-28. [50] 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11. [51] 徐勇. 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27-30. [52] 徐勇. 两种依赖关系视角下中国的“以文治理”——“以文化人”的乡村治理的阶段性特征[J].学习与探索,2017,(11):59-63. [53] 田孟,孙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治模式研究——以村民理事会为例[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3):85-94. [54] 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10):128-146. [55] 徐勇,石健.市场化、社会化、国家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瓶颈及其突破——基于山东烟台“苹果村”的调查[J].探索,2022,(2):77-88. [56] 张京祥,陈浩.空间治理:中国城乡规划转型的政治经济学[J].城市规划,2014,(11):9-15. [57] 孟祥林.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解构与建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35-44. [58] 徐勇.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23-26. [59] Michael Mann.States War and Capitalism[M].Oxford:Blackwell,1988.5-9. [60] 李强.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2-9. [61] 李山. 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行动路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55. [62] (美)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M].初立忠,沈晓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91. [63] You-tien Hsing.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politic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China[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72. [64] 林青. 空间生产的双重逻辑及其批判[J].哲学研究,2016,(9):29-34. [65] 张琦,杨铭宇.空间治理:乡村振兴发展的实践路向——基于Q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28-139. [66] 葛荣玲. 西方人类学视野下的景观与旅游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0. [67] 龚天平,张军.资本空间化与中国城乡空间关系重构 ——基于空间正义的视角[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29-36. [68] 戈大专,陆玉麒,孙攀.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22,(4):777-794. [69] 汪倩倩. 新时代乡村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J].江海学刊,2020,(5):231-236. [70] 桂华. 迈向强国家时代的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状、问题与未来[J].人文杂志,2021,(4):122-128. [71] 崔宝琛,彭华民.空间重构视角下“村改居”社区治理[J].甘肃社会科学,2020,(3):76-83. [72] 李娜,刘建平.乡村空间治理的现实逻辑、困境及路径探索[J].规划师,2021,(24):46-53. [73] 徐勇. 内生于日常生活的乡村秩序与治理[J].中国乡村发现,2021,(3):15-17. [74] 中宣部: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博物馆6183个[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473754749420662&wfr=spider&for=pc,2022-08-18. [75] 傅才武,刘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背后的体制溯源——以文化惠民工程为中心的调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47-59. [76]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9. [77] 侯雪言. 文化场景视域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9. [78] 熊万胜.社会治理,还是生活治理?——审思当代中国的基层治理[J].文化纵横,2018,(1):115-121.
[1]
孙全胜. 马克思“空间正义”出场的基础、逻辑与路径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 39(4): 137-149.
[2]
魏程琳. 乡风何以文明: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嵌套组织及其运作机制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 39(3): 106-116.
[3]
吴红涛. 数字资本主义的机器生产及其空间话语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 39(3): 143-151.
[4]
陈波, 向辉. 虚拟文化空间用户参与方式:基于知乎话题用户的分析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 38(6): 42-51.
[5]
戴雪红. 女性公共领域与跨国空间正义的建构——弗雷泽女性主义公共领域理论探析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3(6): 78-84.
[6]
白国庆, 许立勇. 大遗址的数字传播与城市文化空间拓展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6, 33(2): 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