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驱动的高校课堂改革路径
田建荣, 尹达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作者简介:田建荣,教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和考试理论研究;尹达,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教学诊断研究。

摘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而创新驱动下的高校课堂改革,必须针对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指导,以澄清教学的本质为前提,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为核心,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以构建资源共享机制为关键,以技术改进与创新为依靠,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内容,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的,整合并凝聚教师课堂牵引力、学生学习内驱力、课程资源支撑力与教学技术推动力,而坚持人本原则与“爱”的教育理念是高校课堂改革成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高校课堂; 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60X(2016)06-0155-04
On the Innovation-driven Reform of College Classroom Teaching
Tian Jian-rong, Yin Da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anxi Xi'an710062, China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lied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reform path of college class unde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driven to aim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class, and stick on the principl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aking improving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core, taking clarifying the nature of teaching as a precondition, based on meeting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take building resources sharing platform as the key, rely on the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guided by innovation-oriented development, tak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the content, tak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of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purpose, integrate and cohesion the class traction of teachers, internal-driving learning force of students,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he driving force of teaching force and technology. Adhering to human-oriented principle and the "lov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effective way for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ation of college classroom.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college classroo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path

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主渠道, 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当前, 高校课堂竟被视为“ 一种追求确定性和践行程序化的技术操作” , 这种对“ 秩序和确定性的迷恋” 导致课堂的“ 有机性被肢解, 生命活力丧失” [1], 出现了诸如教与学分裂症、师与生分离症、教与研分割症、教师个人表演症、学生群体沉睡症等课堂病态, 集中体现为课堂牵引力不大、内驱力不足、支撑力不牢、推动力不强。因此, 探寻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改革路径, 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整合并凝聚课堂牵引力、内驱力、支撑力与推动力,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力。

一、关系唤醒:提升教师感召发展牵引力

教育学界至今对教学本质问题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化主体相互作用而彼此唤醒与“ 自唤醒” 的过程, 而“ 人” 是核心要素, “ 人” 与“ 人”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是连结纽带。“ 彼此唤醒” 需要“ 这个人” 发力、“ 那个人” 受力和“ 这个人” 受力、“ 那个人” 发力, 发力源与受力源是彼此唤醒的两大基本要素, 但受力源作为具有独立生命的“ 人” 并不总是被动受力, 而是在“ 受力” 的同时也会做出或积极或消极的“ 发力” , 并会对元发力源提供一种或积极或消极的“ 受力” , 且这种“ 受力” 将会直接影响元发力源的再次“ 发力” , 这正是教学“ 彼此唤醒” 之循环圈; “ 自唤醒” 是在“ 彼此唤醒” 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自我存在感, 这种自我存在感是行为主体在“ 发力” 与“ 受力” 过程中的自我觉醒与猛然醒悟。因此, 教学的本质是关系唤醒, “ 关系” 是师生主体间的关系, “ 唤醒” 是师生主体间的唤醒, 而课堂为“ 关系唤醒” 提供了特定的时空条件, “ 关系唤醒” 是师生主体在课堂教与学的相互连结、相互作用中对彼此主体意识的唤醒和自我唤醒。

课堂是师生由“ 彼此唤醒” 到“ 自唤醒” 的舞台, 是基于课堂特定时空的教与学的统一。教与学的隔离与崩溃直接导致了教与学分裂症; 教师与学生是基于一致目标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师生互动、生生连结才能铸就教学相长的美好景观, 而教师能量的盲目单向流动直接导致了师与生分离症, 并进而出现教师个人表演症与学生群体沉睡症, 无法形成“ 彼此唤醒” 情态, “ 自唤醒” 更无从谈起。高校课堂改革, 必须在认清教学本质的基础上提高教师课堂牵引力, 促使“ 彼此唤醒” 之循环圈的逐渐破坏, 进而促成课堂“ 自唤醒” 的运行质态, 提高教师课堂牵引力。而教师课堂牵引力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与激励, 表现为与学生探讨清楚学业与专业, 优化思维, 修炼心智。特别是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做学生的创业顾问、职业向导和生活朋友, 适时帮扶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业的热情, 鼓励学生走自己的路, 静待花开。最后应当强调的是, 教师的课堂牵引力不是管束学生, 更不是控制学生, 而是以人格魅力、学术定力与教学魔力促使学生的“ 自唤醒” 进程, 进而实现大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我发展之目的。

二、满足需要:增强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

教学的本质是关系唤醒, 师生主体间关系的相互唤醒与“ 自唤醒” 构成了教学的两种运行质态, 但唤醒的不是“ 关系” , 而是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不管是相互唤醒, 还是“ 自唤醒” 都是有限定条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相互唤醒, 需要师生的紧密连结与互动应答, 教与学分裂症、师与生分离症、教师个人表演症、学生群体沉睡症等病因都是师生互动关系出了问题, 而教师难辞其咎; “ 自唤醒” 不仅仅指学生, 也指教师, 而教师“ 自唤醒” 是学生“ 自唤醒” 的前提条件, 师生主体间的彼此唤醒是实现师生“ 自唤醒” 的基础, 打破师生彼此唤醒之循环圈是实现彼此唤醒走向“ 自唤醒” 的关键。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感召下, 发展的就更不仅仅是学生, 也包括教师, 只有发展中的教师才能引领发展中的学生, 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面向生活世界、超越生活世界、走向科学世界, 是教学世界的根本要求, 而学生由生活世界走向科学世界的过程, 除了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之外, 还需要满足学生需要, 增强学生课堂内驱力。需要的本质是缺失, 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视为缺失性需要[2], 而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性需要, 认为需要与满足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应当与学生一同成长, 另一方面为增强大学生课堂内驱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尽管学习是人的本能, 但学习特定知识、技能的需要是个体克服困难、乐于学习的不竭动力。不言而喻, 为未来择业、就业、创业做准备, 是大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 而满足大学生的现实与未来需要, 是实现由师生彼此唤醒到大学生“ 自唤醒” 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改革, 不但要重新认识教学的本质, 提升教师课堂牵引力, 而且要在高考分类考试招生的基础上, 进一步认识大学生的需要, 增强大学生的课堂学习自身的内驱力。首先, 大学是分专业的, 即使学生所学专业相同, 但其自身的实际需要与职业选择也不尽相同, 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未来的“ 我” , 这个未来的“ 我” 是基于一定自我发展定向的对未来职业、创业的模糊定位, 而将模糊定位变得更为清晰, 并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 是增强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有效途径。其次, 充分利用“ 互联网+” 时代提供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创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 构建适合满足需要的学习激励机制。比如, 课堂创新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 而采用通达翻转学习方式, 是实现师生创新主体“ 自唤醒” 的必然选择。通达翻转学习着眼于大学生的需要满足, “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教学诊断与自我诊断为手段, 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 是慕课时代翻转课堂和通达翻转课堂中国化的必然产物” [3]。另外, 考试具有强大的以考促学的功能, 通过强化和改进高校学业考试评价的办法和手段, 鼓励教师采用多层发展性评价策略, 可以使考试成为促进大学生读书和学习的最实际、最强大的动力。并且, 有考试参与的教学才能将高校的教学活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为此, 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成为测试学生的专家, 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和管理保证, 为学生的考试分数真正负起责任。

三、资源共享:强化高校课堂发展支撑力

高校课堂创新驱动发展的支撑力在于共享资源与资源共享。共享资源强调的是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可选性, 而共享资源的可持续支撑性是高校课堂资源的基本要求; 资源共享强调的是资源的可拥有性、可适用性与可发展性, 而资源共享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是高校课堂资源具有足够支撑力的重要标准。高校课堂资源包括静态预设的资源与动态生成的资源, 静态预设的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资源、课堂时空以及教学设备等, 动态生成的资源主要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文本资源等。凡是进入了课堂之中并能够被师生利用的资源, 都属于课堂资源, 因而课堂资源的功能就在于通过支撑课堂教学来促进学生发展[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改革, 必须一方面以有效整合课堂静态预设资源为方向,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扩大课堂时空, 完善教学设备; 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掘并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 提升教师课堂牵引力, 增强学生课堂内驱力, 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资源进行开放性意义解读, 甚至对文本资源进行重构与生成。强化高校课堂支撑力, 实现共享资源与资源共享。特别是, 高校教育教学可利用资源的“ 可持续性承载” 不仅取决于教育资源承载力[5], 更取决于对教育教学可利用资源的调配方式与创新组合, 而这种调配方式与创新组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并直接决定高校课堂的支撑力。为此, 首先, 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为大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选择权。如英国作为创业教育先行国家之一, 其创业教育课程就呈现出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显著特点, “ 主要围绕创业和新创建企业管理问题展开” , 表现为“ 机会导向型特征” , 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现并把握创业机会的意识, 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6]。其次, 完善课程选修平台, 有效整合课堂静态预设资源与动态生成资源, 确保二者的匹配与适合, 提高课堂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与氛围。当前高校课程选修平台的最大缺陷是无法监控学生学习过程, 无法杜绝学习“ 投机行为” , 而课堂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 要求在优化课堂资源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师生动态生成资源, 构建校际间、学科间、院系间、师生间、生生间等多方连结、多面协同的课堂资源聚集筛选机制, “ 把分散的资源集成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之中” [7], 形成集成优化、统筹适合、各取所需的课堂资源库群, 提高课堂教学的支撑力。第三, 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与事业教育相结合, 并融于各类课程之中, 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职业理解、择业理性与创业热情也具有重要的陶冶功能, 也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增强课堂资源支撑力的有效途径。

四、技术创新:提高高校课堂发展推动力

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铸就了教师“ 满堂灌” 、学生“ 满堂睡” 的病态景观。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实践需要, 提出了著名的“ 对分课堂” 教学理念, 其核心是“ 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解, 另一半给学生讨论” , 确保师生对教与学的“ 责任分担” , 被称为“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8], 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并在高校课堂改革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不但要创新教学方法, 更要搭建创新实践平台。高校课堂创新实践, 必须遵循“ 戴明环” 定律, 运用有效的教学技术, 确保教学过程、实施模型与教学技术的适合与配套, 而采取主体协同策略、措施创新策略、创业导向策略、职业发展需要策略, 搭建基于目标一致前提下的校内外协同创新平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质态的现实选择, 以方法革新与技术创新, 提高高校课堂发展推动力。

技术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 但在高校课堂改革进程中, 只有将技术与“ 人” 相结合, 只有将技术与“ 爱” 相结合, 才能创造出更多的“ 奇迹” 和“ 创新” , 而“ 以人为本” 与“ 回归生活” 才是高校课堂改革的不二法门。“ 科技改变教育, 教育也需要科技, 但教育不应为科技所困, 为了变革而迷信科技是不可取的” , 高校课堂改革“ 更在于教育思想的彻底革命, 主要表现在教育时空和教育思想的融合与重建” [9], 因为高校课堂改革的目标是课堂的现代化, 课堂的现代化必须将“ 化” 技术作为中介以实现“ 化” 人之目标。为此, 提高高校课堂发展推动力, 必须首先认识到技术创新是优化课堂、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将技术创新视为一条途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 促进人的发展才是王道; 其次, 将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与高校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设备、实践场地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 特别是要强化课堂后援系统的创新, 实现高校教学之产、学、研、创四位一体。当然, 高校课堂技术创新也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 尤其要利用慕课、翻转课堂为高校课堂创新带来的新思维与新思路, 提倡运用三角分析技术、教学差距图技术、“ 5W1H” 技术、程度坐标技术、逻辑树关联技术、“ SWOT” 技术以及其他现代教育教学诊断技术, 促进高校课堂改革的科学化、现代化与人本化。总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本质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改革, 必须提升教师课堂牵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强化高校课堂支撑力、提高高校课堂推动力, 尤其要有效整合并凝聚这“ 四力” 之“ 力” , 其中的机制就是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为核心, 以澄清教学的本质为前提,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 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为关键, 以技术改进与创新为依靠, 而坚持人本原则与“ 爱” 的教育理念是高校课堂改革成功的根本路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岳伟, 刘贵华. 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 教育研究, 2014, (8): 99-106, 134. [本文引用:1]
[2] 胡潇. 资本介入文化生产的耦合效应[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6): 45-61, 206. [本文引用:1]
[3] 尹达, 田建荣. 通达翻转学习: 慕课时代翻转课堂新模式[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5, (4): 78-84. [本文引用:1]
[4] 于世华. 教学公平: 追求课堂资源的体验功能[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 (20): 33-35. [本文引用:1]
[5] 丁学森, 邬志辉. 新型城镇化下对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省思[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 (3): 21-25. [本文引用:1]
[6] 符华兴, 王建武. 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0. 339. [本文引用:1]
[7] 邱学青, 李正. 创新办学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校内协同育人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24): 23-25. [本文引用:1]
[8] 张学新. 对分课堂: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 (5): 5-10. [本文引用:1]
[9] 尹达. “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 (5): 59-63. [本文引用:1]